创新药还能再买吗?
年前买入中国创新药资产的投资人赚翻了!
今年以来,聚焦港股创新药的恒生医药ETF(159892)涨幅超90%,其跟踪的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年内涨幅也逼近90%,甚至一度突破100%。
另外,部分创新药个股实现翻倍增长。从年初开盘至今(7月31日),德琪医药涨幅达796.83%,和铂医药涨幅约472.22%,三生制药涨幅约466.43%,歌礼制药涨幅约273.06%……毫无疑问,创新药在陷入“寒冬、谷底”后,又重返火爆场面。
但是,站在当下节点,创新药还能再买吗?
有业内人士表示担忧。其担忧可总结为三点:*,中国创新药同质化严重,将演变为内卷式竞争。
以PD-1/L1药物为例,两者合计约有130个产品在研或已上市,其中大部分管线集中在肺癌、肝癌等大癌种,适应症较为雷同。这导致部分研发PD-1的企业(尤其是获批较晚的企业)陷入商业化困境:多款相同适应症产品获批,相关企业不得不通过价格战等方式内卷,进而降低企业受益。如国内市场PD-1/L1的年治疗费用已从2019年的约10万元降至2024年的3-5万元。
在国家医保局近期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,国家医保局医保中心副主任王国栋也表示:“我国创新药虽然高速发展,但一些领域也存在跟随创新多、同质化严重、临床价值优势不明显等问题。”
第二,火热的BD交易背后藏着全球化及商业化能力短板。近几年,中国创新药BD交易持续火爆,大额交易频频出现。但是,过去我国创新药License-out主要追求“高总金额、低首付”,但创新药企业达成里程碑、拿下后续交易款的成功率并不高。
SRS ACQUIOM数据统计显示:2023年我国创新药里程碑达成率仅为22%,阶段越往后,达成率越低。这使得国内药企在传统BD交易中只能拿到首付款,而该款项恰恰是*的一笔收入。
同时,BD交易时,中国创新药资产可能会被低估,从而影响创新药企业的受益。2025年6月,百时美施贵宝与BioNTech达成合作,以15亿美元预付款(交易总金额111亿美元)获得联合开发和销售BNT327的权利。而BNT327最初是中国创新药企业普米斯自主研发的靶向PD-L1、VEGF-A的双特异性抗体候选药物。
2023年11月,BioNTech以0.55亿美元首付款获得BNT327的海外授权。一年后,BioNTech以8亿美元现金和1.5亿美元里程碑款全资收购了普米斯。这意味着BioNTech给BNT327开出的加码不超过10亿美元。但其却在半年后收获15亿美元预付款,并将在2028年前获得20亿美元的非或有性周年付款,以及后续最高76亿美元的开发、监管及商业里程碑付款。
恒瑞医药也曾以2500万美元首付款、潜在里程碑付款10.25亿美元将其SHR-1905(AIO-001)大中华区外的全球权益授予Aiolos Bio。而在5个月后,GSK就以10亿美元预付款和4亿美元里程碑付款收购了Aiolos Bio。收购时,Aiolos Bio的*管线便是恒瑞医药的AIO-001。
第三,有业内人士基于医保支付、商保缺位、集采降价等因素担忧创新药在国内市场的潜力,并认为创新药板块34倍PE(市盈率)估值较高。
对于上述担忧,我们认为中国创新药市场整体处于高点,但还存在着更多潜力资产。
01
在研管线数量*,寻找差异化高竞争力创新药资产
目前,我国在ADC、双抗、三抗/多抗、细胞疗法、溶瘤病毒等多个创新药细分领域的在研管线数量居全球*。这代表着中国创新药的崛起,也需要承认其背后潜藏的同质化风险。
如ADC领域,Insight数据库统计的数据显示:国产ADC新药研发项目达519项,占全球ADC管线的40%以上。在HER2、TROP2、CLDN18.2等热门靶点上,国内药企已分别掌握全球63.6%、76.5%、85.7%的在研药物数量。
京医院药学部主任胡欣表示:“药物新的作用机制、药物靶点其实是很难创新的,现在很多企业的创新都是在原有创新基础上的改良,造成多个药都是作用于同一个靶点,形成了内卷式竞争。”
毫无疑问,参与内卷式竞争的创新药企业存在较高的投资风险。但是,市场上也有诸多创新药企通过差异化布局及创新提升竞争力,降低内耗。
例如,相较于百济神州具有先发优势的PD-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(2024年销售额44.67亿元),复宏汉霖的斯鲁利单抗作为全球*获批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的PD-1药物,于2024年实现13.09亿元销售额,同比增长16.9%。由此可见差异化布局的效用。
此外,神州细胞的菲诺利单抗也进行了差异化布局。其作为*获批治疗头颈部鳞癌的国产PD-1单抗,用于与含铂化疗联合用于复发性和/或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一线治疗。
同时,国内创新药企还通过真创新引领全球创新浪潮。例如,2024年,康方生物披露其依沃西单抗“头对头”战胜K药的临床数据,成为全球*在单药头对头Ⅲ期临床研究中证明疗效显著优于K药的药物。依沃西单抗正是PD-1/VEGF双抗药物,适应症覆盖肺癌、消化道癌、乳腺癌等多种癌症。
依沃西单抗依靠PD-1/VEGF靶点,不仅阻断肿瘤微环境中PD-1免疫检查点,还能抑制VEGF介导的血管生成,切断肿瘤的营养供应和转移途径。
信达生物也布局了PD-1双抗。不过,与康方生物不同,其瞄准的靶点是PD-1和IL-2(α-bias)。通过两个靶点,该在研双抗药物具有阻断PD-1/PD-L1通路和激活IL-2通路两项功能,可增强肿瘤免疫反应。该药物的Ⅰ期研究数据显示:68例接受单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受试者中,中位随访时间为20.1个月,中位总生存期达到16.1个月,相较标准治疗的过往研究数据(6.4-9.3个月)有显著延长。
维立志博则差异化布局了靶向PD-L1和4-1BB的四价双特异性抗体(LBL-024)。该在研药物可结合PD-L1,阻断PD-L1/PD-1免疫抑制通路,同时在肿瘤微环境中条件性激活4-1BB共刺激通路,激活T细胞发挥强效的免疫作用。
4-1BB是肿瘤坏死因子(TNF)受体家族成员,主要在活化的T细胞上表达,并在NK细胞、DC细胞、巨噬细胞等许多非T细胞上表达。4-1BB可以通过与其配体结合,诱导激活这些细胞并增强它们对癌细胞的杀伤性。过去,单靶点4-1BB因肝毒性和系统性炎症反应等严重副作用难以成药。维立志博的LBL-024是4-1BB靶点上*一款已公布的达到成药标准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的创新药物。
LBL-024联合化疗作为肺外神经内分泌癌一线疗法的IB/II期临床数据显示:52例受试患者中,所有剂量水平下的客观缓解率达75.0%,疾病控制率高达92.3%;在15 mg/kg剂量优化组的18例可评估患者中,客观缓解率达83.3%,疾病控制率达100%。这一疗效远超传统化疗方案30%-55%的历史数据。
除此之外,国内创新药企业还布局了PD-1/CTLA-4双抗、PD-1/TIGIT双抗、PD-(L)1/TGF-β双抗等差异化管线。
当然,随着双抗、多抗概念火爆, 越来越多的国内药企也同步布局了相关管线。尽管如此,诸多创新药企业仍在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差异化布局。不止是PD-1/L1、双抗,国内企业在细胞治疗、溶瘤病毒等领域也通过差异化靶点或适应症等方式来避免“内卷式竞争”。
对于投资者而言,找到这些差异化布局、高竞争力的创新药资产,更能减少投资的风险。
02
BD交易模式创新,弥补全球化短板
近几年,中国创新药BD交易持续火爆,大额交易频频出现。2025年*季度,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-out交易总额达369亿美元,同比增长222%。
我们理解业内人士对于BD交易时中国创新药资产被低估、长期看整体收益降低的担忧。不过,以低估值出售资产,有时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。毕竟,创新药的研发周期长、投入大,需要企业持续投入资金。对于现金流吃紧的企业,资金链断裂将错失发展机会,甚至面临破产风险,而以低估值换取资金推动产品上市或许也是当时*的选择。
目前,随着耐心资本、长期资本涌入创新药,中国创新药企业或将不再因现金流问题而低价出售资产,而是以合理估值授权交易。
例如,近期国家医保局联合卫健委出台的《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就鼓励商业健康保险扩大创新药投资规模,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公司通过创新药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,为创新药研发提供长期投资,培育支持创新药的耐心资本。
同时,随着海量资金涌入创新药板块,创新药企业的资金问题将显著缓解。而创新药企业正迎来商业化兑现期,百利天恒、神州细胞、百济神州、再鼎医药、君实生物等创新药企业已首次实现扭亏为盈或即将扭亏为盈。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创新药企业扭亏为盈,从而减少因现金流问题导致的低估值出售资产。
另外,中国创新药企业的BD交易也逐步从license-out转向“NewCo”模式,以提升整体收益及全球化能力。license-out是将管线权益直接出售给跨国药企,NewCo模式则是由买卖双方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,负责交易后的管线。NewCo模式使得买卖双方的绑定更深度,借助NewCo模式,国内药企与跨国药企实现生态共建,且国内药企保留了话语权,可以将利益*化、长期化。
部分国内创新药企业还将首付款比例提升,以提升整体收益。如恒瑞医药近期与GSK就HRS-9821达成合作,首付款5亿美元;三生制药与辉瑞就PD-1/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-707达成合作,首付款达12.5亿美元;石药集团与Madrigal就口服小分子GLP-1受体激动剂SYH2086达成合作,首付款为1.2亿美元……
更重要的是,部分头部创新药企业开始补足全球化能力,提升其在海外市场的渠道布局及商业化能力。如百济神州2024年海外营收309亿元,占总体收入的47%。其重磅产品泽布替尼在全球销售额突破20亿美元。
复星医药2024年海外营收达112.97亿元,占总体收入27.51%。其主要覆盖美国、欧洲、非洲、印度和东南亚等海外市场,海外商业化团队超1000人……
君实生物更是早早确立了“立足中国,布局全球”的国际化战略,其已搭建起对应的临床、注册、商业化等海外团队。2025年1月,君实生物宣布与LEO Pharma就特瑞普利单抗在欧洲32个国家的分销与商业化达成合作。
目前,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已在美国、欧洲、印度、澳洲等地获批上市,商业化网络已遍布四大洲。
随着BD交易模式创新、头部企业造船出海,越来越多的创新药企业正补足全球化短板,提升国际商业化能力,为未来海外广阔市场的开拓奠定基础。
不过,不是所有创新药都具有差异化优势或先发优势,也不是所有创新药企都具备出海能力,投资人仍要从诸多创新药企中找到更低风险、更高竞争力的优质资产,从而降低投资风险,提升投资收益。
03
国内市场风险,政策破局
此前,有业内人士基于医保支付、商保缺位、集采降价等因素担忧创新药在国内市场的潜力。
但是,近两年,国家已通过诸多政策给创新药企业安心。尤其是近期国家医保局联合卫健委出台的《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从研发、支付、临床应用等多个环节推动国内创新药发展。
其中,《措施》明确支持医保数据用于创新药研发,还将统筹创新药研发,组织创新药物研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,减少内卷式竞争。
基于政策驱动,中国2024年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(ICTRP)上登记的临床试验超过7100项,临床数量首次位居全球*。美国则登记了约6000项试验。
审批方面,2024年国家药监局批准了48种1类创新药,几乎追平美国(同期批准50种)。而在2018年,我国仅批准9种1类创新药,美国FDA则批准了59种新药和生物制剂。可见国产创新药进展极大。
支付方面,《措施》支持创新药进入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和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。将充分运用药物经济学、卫生技术评估等技术方法,综合考虑医保基金承受能力、临床需求、患者获益、市场竞争、研发投入等因素,由医保部门与创新药企业谈判形成与中国国情和市场地位相匹配、符合药品临床价值的医保支付标准,并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。
7月10日,国家医保局公布了商保创新药目录调整方案,7月11日至20日,企业可以开始申报进入该目录,此后进入测算、评估阶段。10月-11月,我国*商保创新药目录将公布。
在政策支持下,创新药正以更短时间纳入医保。例如,2018年以来,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累计纳入149种创新药;2024年新纳入医保目录药品中,超30%为当年获批新药;约80%创新药上市后两年内能纳入医保……
可以看到,国家正通过完善政策方案为创新药企业在国内市场遇到的现实问题(包括商业化问题)给出针对性解决方案。此种背景下,创新药在国内市场的潜力将大幅增长。或许这也是8月1日多家创新药企业涨停的原因之一。
【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动脉网授权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】如有任何疑问,请联系(editor@zero2ipo.com.cn)投资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