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太宽的星际之门
近日,硅谷传出风声,OpenAI CEO奥特曼正在紧急接触中东主权基金和华尔街巨头,试图筹集400亿美元救命资金,用于星际之门。
星际之门项目就是半年前,他与软银孙正义、特朗普共同宣布的AI基建计划:5000亿美元投资,4年建成覆盖全美的算力帝国。
如今,这个神话正在崩塌。
外媒披露,不到半年,项目就已大幅缩水,目前仅计划在年底前建成一座小型数据中心。曾承诺领投百亿美元的软银,也因选址分歧与OpenAI陷入决裂风波。对此,奥特曼绕过软银,单独与甲骨文签下300亿美元协议,进一步加剧对立。
可见,项目本身已经四面楚歌。那么,这扇本应通向AI未来的星际之门,为何还未开启就面临闭合的危险?它留给科技界的启示是什么?
2025年1月22日,特朗普上任第二天,向全世界宣布了这项史无前例的AI基础设施计划。
根据最初的规划,星际之门将由OpenAI和软银各自承诺投入180亿美元启动,甲骨文提供云计算基础设施支持,初期投资暂定1000亿美元,未来四年最高可扩大至5000亿美元。
项目计划首批在得克萨斯州建设10座数据中心,后续扩展至20座,形成一个覆盖全美的AI算力网络。
然而,宏大叙事难逃现实考验。
半年后的今天,曾被寄予厚望的项目已经大幅缩水。
知情人士透露,原本1.2GW级别的超大型数据中心计划被缩减为在俄亥俄州建设一个小机房,规模小了几个数量级。并且,负责推动项目的新公司至今未能完成任何一项数据中心交易,连最基本的建设协议都尚未签署。
这种从云端跌落的反差,不禁让人想起特斯拉CEO埃隆·马斯克在项目宣布之初的冷水:
“他们实际上没有钱。”
现在看来,这句当时被视为嫉妒或竞争的言论竟一语成谶。
公开消息显示,星际之门项目至今尚未正式成立实体公司,法律和财务架构仍未搭建完毕,连合资公司都未注册,更遑论大规模融资和建设了。
多方受挫或许表明,该项目几乎陷入停滞。
任何超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面临的首要挑战都是资金问题。5000亿美元的投资规模相当于美国2024年国防预算的60%。如此天文数字的资金从何而来?
从公开信息看,资金结构存在明显缺陷。
OpenAI和软银各自承诺初期投入180亿美元,但360亿美元与5000亿美元的总目标相比只是杯水车薪。并且,从现金流看,主要参与方的财务状况并不乐观。OpenAI目前每年亏损数十亿美元,软银为了筹措300亿美元资金,不得不承担新债务并出售资产。
初始出资比例低,依赖外部融资,但项目商业模式尚不清晰,短期难回利。星际之门本质是赌算力需求长期增长,而目前海外大模型的商业化前景尚不明朗。再加上资金到位时间表和公司治理结构模糊,潜在投资者和贷款方普遍持观望态度,进一步加大了融资难度。
资金问题背后是深层次的合作矛盾。
尽管上周奥特曼和孙正义还一起出现在软银主办的一场活动中,宣称合作“一切顺利”,并将初步目标定为共同建设10吉瓦的数据中心,但私下里早已产生分歧。
他们一个奉行长期主义,一个追求短期主义,难免不起冲突。
对软银而言,星际之门是其AI战略布局的关键一环。过去十年间,孙正义通过两支总规模超1400亿美元的基金试图押中AI超级独角兽,却因WeWork、Katerra等项目的失败备受质疑。他亟须通过掌控AI基础设施来重塑行业话语权。然而对OpenAI和奥特曼而言,项目的首要目标是扩张算力支持GPT-6训练,时间紧迫性更强。
面对合作僵局,奥特曼绕过软银独立行动,先是与甲骨文达成年费超300亿美元的数据中心协议,又与AI云服务商CoreWeave签订小规模合约。
这些交易的总容量已达4.5吉瓦,几乎相当于星际之门年初承诺的年度目标,却完全将软银排除在外。奥特曼的“单飞”不仅激化了与软银的矛盾,也让星际之门联合项目的必要性受到质疑。
除了资金和合作争议,从基础建设讲,建设吉瓦级别的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绝非易事。
一方面,美国现有电网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能耗需求。1吉瓦数据中心所需的电力相当于75万户美国家庭的用电量,而OpenAI与甲骨文协议中的4.5吉瓦容量,将消耗两座胡佛大坝的发电总量。考虑到美国电网扩容和变电站建设通常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时间,星际之门要在短期内部署多个高耗能设施,电力供应将成为重大瓶颈。
另一方面,数据中心选址困难且审批长。建设大型数据中心需要大片土地,还必须满足靠近电源、气候凉爽、地质稳定等严苛条件。美国虽地域辽阔,但符合星际之门要求的理想地块有限,如果选择偏远地区,虽然地价便宜,又面临电网薄弱、人才短缺、物流不便等问题。另外,数据中心的建设还涉及环境评估等繁琐手续,审核可能耗时数月甚至数年。
最近,特朗普的全球关税政策笼上了另一层阴影。星际之门项目规划支撑200多万片AI芯片同时运行。然而,全球半导体产业产能有限,谷歌、亚马逊等公司都在争相采购最新芯片,导致供不应求。并且,部分数据中心组件依赖全球采购,加征关税和贸易摩擦可能导致服务器、交换机等设备供货延迟或成本上升。
这些环节紧密相连,一个出现问题,就可能影响整个工程。而星际之门的投资规模前所未有,一旦失误,损失也将史无前例。
回顾半年来的发展,资金缺口、合作分歧、执行难题等挑战相互交织,形成了一种结构性困境,使得本应广阔的星际之门越来越窄。
实际上,根本矛盾在于失衡。私营主导框架下,没有任何单一企业能够承担5000亿美元量级的风险,而分散于多个利益集团时,协调成本可能吞噬项目。OpenAI、软银和甲骨文利益诉求不尽相同,简单的拉郎配并不能创造真正的协同效应。
从更宏观视角看,星际之门的困境揭示了AI基础设施投资的特有挑战。
与传统基建不同,AI数据中心的价值高度依赖技术演进和商业落地,两者都具有高不确定性。当技术发展速度极快时,数据中心的硬件和软件可能过时,导致前期投资无法获得预期回报。而当技术发展极慢时,项目又面临供过于求的困境。
可以说,星际之门的失利为超大型科技项目的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。
私营部门的资本逐利特质在推动前沿创新方面具有天然优势,但在协调多方利益、管理超大规模项目方面往往力不从心。
当项目规模达到国家战略层级时,可能需要更强势的公共部门参与,以平衡短期商业利益与长期社会价值。特朗普政府虽然口头支持项目,但并未提供实质性的资金或政策保障,反而可能加剧了私营部门的风险和冲突。
未来,星际之门项目很可能会继续存在,但规模和影响力将远不及最初设想。
而它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或许是:任何宏大的基建构想,必须扎根现实土壤,与产业形成联动,像滚雪球般逐步推进。若一味脱离实际纸上谈兵,终将沦为镜花水月。
【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:脑极体授权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】如有任何疑问,请联系(editor@zero2ipo.com.cn)投资界处理。